找到相关内容787篇,用时7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2)

    法依,故名依也。转令轻安,名转依也。此法生起依于等持,在不定地此不生。  不放逸 不放逸者,精进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。对治放逸,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。此中言精进根者,谓不放逸别无体性,总依精进根防修相用,立此故。何故依四别立此?谓修行者于修行时,善恶二互为消长,起善心已,彼烦恼等亦时乘隙待缘而起,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者是也。故必时存敬畏戒慎之心,虽居暗室如临大宾,勤厉策心自强不息,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864815.html
  • 王恩洋:《佛学通释》上卷(2)

    ?  一切法者,略有五种:一者心法,二者心所有法,者色法,四者心不相应行法,五者无为。  第一心法,略有八种:谓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。  眼识者,识谓了别,于诸境界...于一切境皆得生起,故名别境。特异境者,所乐境,决定境、曾习境、所观境。非所乐境,希望不起。非决定境,无有印持。非曾习境,不起记忆。非所观境,不生定慧。故此五于别境转也。此之五法通于性。五善别境,谓即正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1764966.html
  •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——以《中论·观去来品》为中心

    表示。从现实俗有的我中,都眼见有来去的活动,无论相续长时的移动,还是刹那之间,均有来去相、生来相,从而成立诸法有生,乃至执持“我、”实有相,而成三界有漏业因。如苦谛之一的“行苦”,及衡量佛法的基本...而动,去是即静之动,住是由动而静。者互为因果,动静相待,由动而静,由静而动,动静无碍,即是不违性空的无常。同异门是论述运动诸缘的协调统一与差别的,如去者、去、去处等的区别与它们的辩证关系。定不定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34865186.html
  • 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详注(1)

    ,则外无异缘,内有主宰。以有主宰故,岂非全身总是大悲王,以无异缘故,正是脱体俱成纥哩字。审如是密即是一心,一遍含诸法,方能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,与佛如来,同一慈力,下合十方六道众生,与诸众生,同一...段、触、思、识,是也。食者,有资益之义,任持之义,谓此四食能持有色根身令不断坏,故名为食。段谓分段,以香味触为体,变坏为相,惟欲界有,乃人天食也。触者,乃六识相应之心所,若触着可意之境,摄受喜悦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5365314.html
  • 天台宗山家派本如神照及其直传弟子

    而思。是以立阴观妄,别理随缘,究竟蛄蜣,理毒性恶,唯色唯心之旨,观心观佛之谈,双之论佛身,即具之论经体。十不二门之指要,十种之观心,判实判权,说修说性,凡章安、荆溪未暇结显,诸深法门悉表而出之。...“道籍人弘,人必依处,此者不可不毕备也。吾道始行于陈隋盛于唐,而替于五代。逮我圣朝,此道复兴。螺溪宝云振于前,四明慈云大其后,是以法智之创南湖,慈云之建灵山,皆忌躯为。以固其愿而继之,以神照启白莲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265539.html
  • 天台宗史略(四)

    及“妙玄”、“止观”、“金锌论”、“观心论”等,著作有;曰贤观经义疏”,阐明该经为超越有相,是根据南岳慧思,华三昧无相行而立义。更述明天台圆融谛原理,第一义空之玄旨。并常集百僧,共修法华长忏。  ...教学,一念三千说,强调智者所立之一念三千旨义,并非唯局限于世界观。乃基于法华经“开权显实”,是以无差别为宗旨,在其所著法华玄记十下二门显妙中云:  今家解由妙旨,并以三千而为指南,可谓尽开权显实之...

    刘果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5465541.html
  •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(2)

    (二)法宝   佛教所讲的“”字范围较广,一般有义:   第一、法指宇宙间一切事,如佛教经论中有译作“事”,“一切事”...ldquo;四沙门”法指确定;“世出世”法指规范。今此十义,通约为:1、指规范;2、指佛经;3、指知识。   第三、法指佛陀所说的教法,谓佛陀如实亲证为众生如实...

    任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3965660.html
  • 圆满的成佛之境

    quot;"也就是说,证成一心三观,便同时意味着圆融谛的境界,以及"智一心中得"。因为空观即是佛智照空,人二乘所见,知一切的总相(一切智川殴观即是佛智照假,知一切的别...即事显理,烦恼即菩提,业道即解脱,苦道即法身。智者举如意宝珠为例来形容此一而异之,宝和光显然非珠,不与珠一。然而,宝和光皆由珠而来,故亦不与珠异。实相之境为圆教上上智菩萨所观,轮迥道即是涅槃所具...

    沈海燕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40865841.html
  • 唐君毅《谈中国佛学中之判教问题》

    遥远,然后释迦对这些人说声闻、缘觉为究竟,而有乘之别。其实只有由菩萨乘至佛乘之一乘法,才是究竟。此涅槃天台华严的看法及唯识法相的看法,是相反的。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,却有著同样的精神,即是把看似矛盾...,则智顗之华玄义有南三北七之说,即南方有说,北方有七说,后澄观之华严疏抄则有十五家之说。宗密圆觉经大疏所述判教之说,有人数过是二十余家。但就其中一方判教,一方于所判之教又有所宗主,而为一宗之大师者...

    唐君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3965928.html
  • 律宗史略(二)

      ㈢二下定:比丘尼无此,不定者,谓此罪体,无有定相,是轻是重,不可定言,待人揭发,视事者认可後,方可揩定。然後依犯论治,故名下定。此有二条,故云二不定。若论过罪,皆属侄摄。初於中不定(波罗夷...此就行边立名。如律摄云:  众学法者,谓於广释中所有众多恶作、恶说,咸悉摄  在众法中,是故总言众学也。此众学,准依四分律·,说有百事,可约为九例:一著衣事、二入村事、坐起事、四食瞰事、五护鉢事...

    刘果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2666077.html